帛书本《老子》解析系列(第05章)
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,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。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?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,多闻数穷,不若守于中。
注:
不仁,对偏离过度的情形不迁就,及时制止,坚持原则。
刍,chú,喂牲口的草,亦指用草料喂牲口。
刍狗,折中之物,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。狗在古代是普通人家作祭祀时用的牲畜,后来出于经济的考虑,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,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。它既省去了用真狗做牺牲,但又起到了祭祀必须用狗的折中效果。刍狗虽然是草狗,但由于它是用来祭祀的,所以人们是用虔诚、敬畏的心来看待它的。用刍狗的意境来形容守中执一是非常恰当的。
百姓,春秋时平民无姓,百姓指有姓氏的贵族和士大夫。
橐,tuó,口袋,小而有底曰橐,大而无底曰囊。
籥,yuè,古代乐器,有三孔,形状像短笛。
橐籥,古代用于鼓风助燃的一种形似皮囊的器具。内部有一个类似于乐器籥的小管道,通过手动操作或者机械力的作用,能够持续地向炉灶中输送空气,加速燃料的燃烧过程。这种设计使得橐籥不仅能够提升火焰的温度,还能维持稳定的火力输出。
出,chū,偏离,超出。
解:天地将万物当成刍狗来对待,对其中出现的偏离过度的情形不姑息迁就及时加以制止,使万物与整体之间保持平衡与和谐;圣人将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当成刍狗来对待,对其中出现的偏激过度的思想和行为不姑息迁就及时加以制止,使社会上下之间保持平衡与和谐。天地之间不正像鼓风助燃的橐籥吗?虚而不屈、中空而直,动而愈出、不宜偏激,多闻数穷、变化规律,还不如就守在平衡和谐的状态为好。
分析:
春秋时平民无姓,只有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有姓。说百姓的时候如果是天子在用,则包括诸侯,如果是诸侯在用,则不包括诸侯,指的是诸侯之下的贵族和士大夫。
诗经《小雅·天保》里“群黎百姓,遍为尔德”,群黎就是平民,后世的黎民就是这么来的,百姓则指有姓氏的贵族和士大夫。至汉初,基本所有的平民都有姓了,所以百姓一词逐渐变成全体平民。
图片
作者:曰静2017,姓丘,名平,江西铜鼓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